中国上海市“贵州西里弄”项目

2022年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 | 中国上海市“贵州西里弄”项目
2022 UNESCO Asia-Pacific Awards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   West Guizhou Lilong Neighborhood, Shanghai, China
 
可持续发展特别表彰奖
Special Recogni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上海市"贵州西里弄"项目
West Guizhou Lilong Neighborhood, Shanghai, China
 
2022年11月26日,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22 UNESCO Asia-Pacific Awards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正式公布。梓耘斋建筑与Urban Network Office联合申报的上海市"贵州西里弄"项目,荣获可持续发展特别表彰奖(Special Recogni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评语
“贵州西里弄”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得到了评委的认可,并对该项目做出了如下评价:
“贵州西里弄更新项目使用当代建筑设计手法强化了上海一个历史街区的社会和城市肌理。该项目采用了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在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之后,巧妙地构思了新建筑和街道方案来升级社区设施。密集街区中的微小干预措施促进了场所营造,并提高了社区福祉。采用基于自然资源的解决方案,如植物组成的华盖,展示了为历史建筑环境设计当代基础设施的生态友好方法。在大规模城市化和绅士化的语境中如何使用新的设计来保护历史街区?这个成本低、影响大的项目为此提供了灵感。”


永康里的阁楼书房与葡萄架
 
项目名称:贵州西里弄
 
项目时间:2017-2021
 
项目组织: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
 
项目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贵州路街区
 
建筑设计:梓耘斋建筑
 
主持建筑师:童明
 
项目团队成员:黄潇颖,任广,张珂维,谢超,郭鸿衢,杨柳新,邱怡箐,高页茜,廖隆泰,赵哲
策展及学术顾问团队:UrbanNetworkOffice(织城网络)
策展成员:黄潇颖,张珂维,张琪,林昭宇,钱奕纯,何跃,邹玥
学术顾问:黄潇颖,张琪,翟宇琦,蒋凡东,曹源,周丹妮,林昭宇,乔雨虹
 
 
贵州西里弄项目介绍
 
1.项目背景:作为文化遗产的“里弄”
"里弄"是极富上海地域特色的居住形态,作为早期的商业地产开发于19世纪,结合了西方的排屋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在20世纪初,上海里弄容纳了70%-80%的城市居民,在其全盛时期,里弄占据城市肌理的60%,承载着上海人的平凡日常和百年间的城市变迁。


"里弄"不只是一种建筑类型,它充满了日常生活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网络,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上海里弄的研究与保护已成为建筑师、规划师和遗产保护者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保护里弄不仅仅是要保护一种具有地域特色和上海风貌的历史建筑类型,也是因为珍视里弄中独特的居住文化。在快速发展的今天,里弄住宅让城市增添了对同质化的现代建设的抵抗力,同时它也为人们提供了位于中心区域的居住空间,保留了城市的多样性。
在社区层面,“贵州西里弄”完成了一个建筑微更新项目,通过12个节点设计作为触媒,实现社会关系重构,将整个里弄塑造成可以共享的公共空间;在街区层面,这是一个文化再生项目,通过在地运营的社区艺术空间,即贵州路109号,以及其中丰富的公共活动和社会参与式的文化展览连结了在地居民、沿街商铺与城市公众,使得贵州路成为这个里弄街道的文化纽带;在区域层面,这是一个规划、建筑与社会设计相结合的愿景方案,通过街区文化构成新的网络,将分散的里弄空间重新连接起来,从而实现街道文化的复兴、公共生活的改善、社会联系的加强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2.贵州西里弄社区:困境与挑战
贵州西里弄社区位于贵州路街区北部,是一个典型的里弄社区,也是当前上海大多数里弄社区的典型缩影。它自20世纪20年代建造以来,总体格局基本保持原样,包含三条主弄以及十数条支弄。


贵州西里弄航拍
 
传统里弄生活环境的退化存在着多方面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在于:1. 在经历多年演化过程后,里弄住房产权关系复杂,住户之间、公私之间边界模糊,再加上家庭结构分化重组,原居住单元不断调整,生活空间分散碎化,并相应导致单户居民生活品质的下降。2. 原住民老龄化现象严重,经济能力相对较低,并且由于家庭生活差异较大,生活需求相对不一;居民自我更新能力日益减弱,集体合作意愿不高。同时,社区外来临时居住人口逐年增多,邻里纠纷较多,社区共识性下降。








更新改造前的贵州西里弄社区
 
贵州西里弄社区是当前上海大多数里弄社区的典型缩影。相比物质空间环境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机制方面存在的困境,这不仅有待于来自制度领域的创新,同时也需要通过积极的设计策略,通过公共部门的有效介入,激发居民个体的积极参与,形成共同合力,促进可持续性的有机更新。


3.微更新:最小干预的设计介入
设计团队从2017年开始介入贵州西里弄社区的更新研究工作,探讨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环境里,通过一些社区微创性改造,不仅美好优化环境,强化功能,而且通过植入社区公共生活的触媒性因素,加强场所领域的归属性感受,提升公共生活的精神品质,从而带动社区朝向美好生活的共同努力。


1800平方米的“共享空间”与12个微更新节点
 




设计团队将贵州西社区中1800平方米"弄堂"空间视为一个整体性的“共享空间”,针对主弄中的公共环境进行微创性提升改造。在里弄住房成套率改造困难的前提条件下,对社区现有公共空间的改善,营造更多集体性共享的生活空间,为户内生活环境较为局促的居民提供更多选择;同时,相应创造居民之间更多的交流与互动机会,引导居民的积极参与,为下一阶段在支弄,以及楼内的更新工作创造更为有利的工作环境。







设计团队尽量利用社区现有资源,以最小干预的方式,针对主弄中的一些闲置、消极的设施进行微更新改造,融入各类社区生活,促使里弄及门洞成为共享性的生活空间,成为汇聚社区生活的场所。


贵州西里弄社区总共有七个出入口,由于各种原因,其中的很多空间被垃圾房、厕所、门卫室所占据,造成一种令人感受不良的门禁环境,形成了非常消极负面的影响。设计团队针对这些门洞进行微更新改造,在不改变其原有置入功能的前提下,通过表面质材、开口朝向、顶部界定的微创方式,屏蔽杂乱线缆,消除不良影响,强化社区入口门厅感受,不仅在空间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为居民提供一种起居厅的活动场所,而且也采用有活力的社区生活作为社区的门禁系统,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瑞康里厦门路入口门洞昏暗杂乱,管线纵横。门洞一侧原有一家理发店,因面积狭小,营业时,通道空间内的桌椅常被用为理发等待区。虽然环境简陋,却时常聚有居民停歇聊天。这一营业行为向公共领域的溢出,实际上也营造了一种活跃的氛围。因此,针对这一门洞的设计采用“框景”的概念,将理发店及其扩展区域采用顶罩和背景墙面进行梳理,使它作为一个居民活动的“舞台”,而将社区活力呈现出来。


除了对于弄堂出入口空间节点的更新改造,设计团队也在现状基础上修整完善社区基础设施,让那些原本是消极因素的"厕所"、"水泵房"等设施,都形成更加积极的环境因素,并尽可能通过低廉、普通的材料、以及具有在地性特征的形式去达成设计效果,让新的设计与里弄的历史风貌特征更加融合。


因缺少家用卫生间的居民所需,瑞康里的主弄内建有一间公共厕所和垃圾房。其各种开口均朝向主弄,产生不良气味,和比较尴尬的视觉影响。本设计在完全保留现有功能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调整建筑开口,增加绿化,来消解厕所、垃圾房对公共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使之成为里弄中的一处“花台”,为社区提供更多的绿色与芬芳。
 
除了社区基础设施,"弄堂"中也存在着许多零散的绿植花坛,特别是现状里的各类爬藤植物,构成了里弄社区中独特的绿化景观。设计团队通过网格状的花架设计,将里弄中的攀藤植物进行整理,巧妙地利用绿色资源调节室外微气候环境,形成了富有情趣、舒适宜人的室外绿化空间。


永康里的主弄上方搭有一处小小空中阁楼,已经闲置多年。阁楼原先经由一部简易钢梯进行衔接,因梯段陡峭并多处锈蚀,严重影响使用安全。因此,本设计试图整合现有因素,将钢梯与下方的水泵房合二为一,既为空中阁楼提供一种更为安全、合理的进入方式,也改善了原先水泵房的不良造型。同时,为相邻建筑屋顶花园提供了一处潜在入口,从而将原本远离视野和感知的屋顶花园,带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来。


宏兴里是贵州西社区的主要通行弄堂,也是居民日常聚集的重要场所,通道两侧设有花池,局部搭设铁质简陋花架,爬满藤蔓。本设计试图协调主弄的穿行与停歇之间的关系,在藤蔓茂盛的部位,采用透空编织网架,勾勒了一处“家型”空间,增强居民停留谈天的场所感。





设计团队的工作不仅关注于公共环境的提升,更加关注于社区生活网络的修复与建构。设计团队将现状中使用效率不高的社区活动室改造为共享厨房客厅,并由居委会拟定了一个共享空间租用与志愿者服务的使用制度,这使得“吃饭”与“会客”成为了连接居民日常生活的纽带。以及,通过晾晒衣服的花架与活动广场的结合改造,居民们不仅在狭长的弄堂中有了一片开阔的小广场可以晒太阳和晒衣服,也有了一个种植爱好者们可以施展技能的场所。
 
4.贵州路街区:可持续的有机更新
随着贵州西里弄微更新的实施与推进,社区居民住宅内部,以及沿街的功能业态,都在2018-2019年间得到了一定的更新与提升。社区周边开始出现生鲜超市,原来破旧的强生大楼也更新为快捷酒店。在2019年,梓耘斋建筑联合Urban Network Office在贵州路街区层面也展开了一系列推动有机更新的工作。
 
设计团队将一个已经停业的小饭店改造成了一个社区文化空间——贵州路109号,并策划了以“相遇贵州路”为主题的展览和一系列公共活动。这个项目既为这条街道提供对外展示的窗口,通过展览和活动为公众寻找可以漫步、停留和体验的有趣空间,同时也积极与在地居民、居委、沿街商铺等主体联动,将街道未来的发展潜力激发出来。
由Urban Network Office策划的“相遇贵州路”展览在2019年得到上海空间艺术季(SUSAS)的支持,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参与和关注。展览活动自2019年10月持续到2020年1月,并在2022年6月完成了展览活动的最后一项——"艺术助力社区更新"公益展对街区内老年居民的适老用品捐助,及募集资金的财务披露。这一具有持续性和广泛参与性的展览活动,让更多的人来到和认识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历史街区,为街区带来了可持续更新的潜力与动力。
 




5.结语:可持续的有机更新与遗产保护
贵州路街区是一片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城市历史街区。设计团队提出了一个包含规划、建筑和公共艺术项目的系统计划,对于里弄在城市、街区和社区层面的挑战做出了回应——既更新物质环境,也保留了文化价值,同时,通过公共参与,塑造场所性和归属感,激发社区内生的更新力量。自2000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项目一直在表彰个人或组织在修复、保护和改造具有遗产价值的结构与建筑所做的努力。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推出了新的类别"可持续发展特别奖",展示文化遗产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贡献。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有机更新"的探索,也正是设计团队在“贵州西里弄”项目中所设定的实践目标。注重空间环境问题改善的同时,也更聚焦于通过场所精神的重建,激发居民个体的积极参与,形成共同合力,促进可持续性的有机更新。

Comment